欢迎来到880手游
您的位置:手游首页 > 手游攻略 > 切腹:武士道的重要精神表征

切腹:武士道的重要精神表征

来源:网络作者:八八零更新时间:2015-08-19
日本平安时代,一条天皇执政的永延二年六月十七日,即公元988年8月7日,经过长时间的追缉和搜捕,以足羽忠信为首的官人们,终于将大盗保辅逼至绝路,团团围困起来。

大盗保辅,全名藤原保辅,乃是贵族名门藤原氏分家南家的子弟,右京大夫藤原致忠之子,本身也挂着正五位下右京亮的头衔,并且膂力惊人,武勇无双。虽为贵族,但据说他不仅多次仗恃着武力伤害同僚,还经常潜入官员家中,盗窃财物。于是朝廷下旨给检非违使,要求全力缉捕保辅,并将其父致忠先期监禁起来。

藤原保辅眼看平安京中已无其容身之地,于是潜入北花园寺,剃发出家,或许想以僧侣身份为掩饰,逃到外地去吧。但在剃发三天之后,他终于还是被过去的部下足羽忠信等人发现,并被喝令放下武器,束手就擒。

有关藤原保辅的罪状,何者为真,何者为假?身为公卿贵族,是否真有偷盗的癖好,恐怕永远都没有人知道了。但就保辅此后的行动来看,他似乎身负海一样的冤屈,并且心知即便通过审判,也无法还自己以清白。因此保辅在缉捕他的官人面前,挥刀割开自己的肚子,还抽出血淋淋的肠子来,向对方当面掷去……

传说,这就是武士道中切腹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源头。

根据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一书中的解释:“腹部,在古代解剖学的信仰当中,乃是人类灵魂和爱情的寄宿之处。”因此武士用刀割开自己的肚子,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的灵魂纯洁无垢。

——我因何要结束自己璀璨的生命而步入死途,来看吧,请你通过我的腹腔直达我灵魂深处,好好看个明白吧!

切腹之源

古往今来,自杀的方法千奇百怪,或自刎,或上吊,或服毒,或自焚,或投水,几乎无所不备,但只有切腹之法广见于日本武士阶层之中,进而成为武士道的重要精神表征,这实在是一件很令人费解的事情。新渡户稻造的说法乃是武士阶层和切腹习俗产生数百上千年后的追记,此前并无类似说法,他的解释是否正确呢?没有人知道。

有学者认为,武士之剖腹,来源于日本上古时期的风俗,这从神话传说中可以得到证明。根据《播磨风土记》所载,花浪神之妻淡海神,因为夫妻吵架而忿怒,于是在沼池边以刀剖开自己的腹部,继而投水而死——此沼即被命名为“腹辟沼”。可怪的是,据称那之后生于池中的鱼类全都没有内脏,由此或可推测,淡海神在剖腹之后,也如同聂政那般先掏出自己的内脏,然后才投水的。

《播磨风土记》是八世纪(奈良时代)编纂的书籍,可见在藤原保辅切腹之前,类似风俗就已经在日本西部有所流传,才会凝聚成为风土神话。只是有关藤原保辅切腹的记载并不见于当时史料,而首见于十三世纪(镰仓时代)的文学话本《续古事谈》中,可靠性相当之低。从奈良直到镰仓,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自杀行为仍主要为服毒或自缢。也就是说,在武士阶层尚未抬头的贵族时代,上层人士是基本上是不将切腹作为自杀手段的。

据说,第一名切腹的武士,乃是平安时代末期鼎鼎大名的武家栋梁源为朝。为朝曾在“保元之乱”中党从上皇方,战败后被流放伊豆大岛,但他暗中积聚力量,逐步将伊豆诸岛纳入掌握之中,就此引来了朝廷的讨伐大军。嘉应二年(1170年)四月六日,自知不免的为朝背靠梁柱,以刀切腹而死。

切腹,大概就是在此前后流传开来的。但直到战国时代,这种自杀手法依然并非主流,即便在武士当中,也仅仅作为特例而存在着。

比方说《义经记》中有记载,名将源义经于文治五年(1189年)在奥州自尽——“走投无路之时,他取出自幼珍藏的宝刀,从左乳侧下刀,从三个方向又加切数刀,取出腹中之肠,最后把爱刀用衣袖擦拭干净。”在此之前,义经的部将佐藤忠信为了掩护主公退往奥州,已先期在文治二年(1186年)于京都切腹自尽。再如《太平记》中记载,元弘三年(1333年),南朝大将村上义光在吉野山中对战幕府军,掩护护良亲王撤退,最终亦壮烈地切腹而死。

总之,切腹因其手法血腥、观感惨烈,而逐渐成为武士们炫耀自身武勇无惧的自杀手段。当然,由于日本官方史料的欠缺,相关记载大多出于民间话本,这些名将是否真的切腹而死,具体过程如何,手法如何,那是谁都说不清的。即以源义经的切腹故事来说,掏出肠子以后还能擦拭爱刀,便明显是夸张的说法。

切腹之因

一个人生无可恋,选择自杀,自然可能有多种理由,切腹同然。在各种靠谱或不靠谱的史料记载当中,从镰仓时代直到安土桃山时代,武士之切腹自尽,大致因为以下四种理由。

第一种是战败自杀,以免受辱,如前面所说过的源义经、佐藤忠信、村上义光等人之死。

第二种理由是殉死,如《明德记》中所载,明德三年(1392年),幕府管领细川赖之因病辞世,其家臣三岛外记入道即剖腹以殉。据说从室町晚期以来,此类为主君殉死的风气逐渐蔓延开来,后来也成为武士道所鼓励的一大忠义之行。

第三种理由是以自尽作为交换条件。安土时代的天正十年(1582年),织田方大将羽柴秀吉率军围攻备中国高松城,筑堤决水,断绝了城池与外界的联系。守将清水宗治无奈之下,只得承认失败,提出以自己的死来挽救城内军民的性命。六月四日,宗治在其兄宗知和另两名家臣的陪同下,乘坐小舟来到羽柴军前,就在船中剖腹自杀,享年四十六岁。

第四种理由,乃是作为一种较为有名誉的处刑方法。正如中国古代,对于处以死刑的臣子赐剑、赐绫,准其自裁,以全脸面一般,日本人也将允许自尽作为斩首刑的名誉替代品——对于武士来说,即是允其切腹了。但与中国的既准自裁,则不再斩下首级不同,日本方面则在切腹后,依然要行斩首之刑。

比方说,丰臣秀吉处死大茶人千宗易(利休居士)和其外甥丰臣秀次之时,即恩准他们于刑场切腹。再如庆长二十年(1615年),德川家康攻克大坂城,灭亡丰臣家,对于被俘的敌将大多直接处刑,但法外施恩,允许细川兴秋和有内通丰臣嫌疑的古田织部二人切腹。

总之,直到江户幕府初期,切腹的风俗即便在武士当中,也并非那么流行,更非必须遵循的自杀铁则。我们知道,武士道系统化、理论化的形成,是在江户幕府中期,而切腹之陋俗也因此才普及开来。

武士的特权

元禄十五年(1702年)十二月十五日夜,趁着大雪纷飞之际,原赤穗藩士大石良雄等四十七人攻入仇家吉良义央的宅邸,连杀数人,最后砍下了义央的首级。事后,这四十七人将仇人首级供奉在故主坟前,然后在幕府派来的缉捕人员面前束手就擒。幕府内部对此事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最终于翌年(1703年)的二月四日,勒令被捕的四十六人于江户城下四所大名府邸内切腹——余一人寺坂信行,一说突入吉良府邸前即逃亡,一说受大石良雄的嘱托提前脱队。

这便是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忠臣藏”、四十七义士的故事。

从“忠臣藏”的故事当中可以看出,在江户中期,切腹已经成为武士处刑或自尽的常规手法。在此之前,对武士的处刑主要为斩首和磔刑(绑于柱上,以长矛穿刺而死),与庶民百姓并无不同,允其切腹只是特例。但江户中期以后,将武士斩杀之前,基本上都允许他先切腹,以标示其身份与庶民百姓不同,不准切腹反成特例。

而且,切腹的理由也比从前大为扩大,举凡自尽,皆可使用切腹手段。除战败自杀、殉主而死、牺牲换命和刑杀以外,更衍生出无穷的花样来。比方说,死谏可切腹,为传勇名可“论腹”,为表悔恨可“诘腹”,为证清白可“愤腹”,甚至还有提前殉死的“先腹”,主君去世后很久才为尽所谓“士道义理”的“追腹”等等。切腹就此变成了武士的特权,也成为武士道的精神表征。

江户时代的武士已经彻底上升为统治阶级,并且逐渐由原本的战士转化为和平时期的官吏和戍卒。因为前一种理由,武士为表现自身与庶民百姓之不同,必须在自杀方法上也获得某种特权;因为后一种理由,越是脱离武勇,便越发要向全社会展现自身的武勇。无疑,使用最为痛苦和惨烈的切腹方法是最合衬的了。

根据当时的规定,“足轻”(最低级武士)以下,是没有切腹资格的,女性同然——武门女性的自杀,一般是用小刀自刺咽喉。因而“忠臣藏”四十六名所谓“义士”,其主家已被改易,自身身份已经从武士下降为浪人,并无切腹的资格。幕府是为了嘉勉他们这种符合武士道的尽忠思想、复仇行为才格外开恩,允许他们如同武士一般“光荣”地赴死。

当然,以刀切腹极其痛苦,既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过人的体力,战国时代之前的各种切腹记载,大多附着在知名勇将身上,而并非人人可为。因此江户时代的武士切腹,已经逐渐流变成一种特殊阶层的特殊仪式,着装、用具、下刀部位、辅助人员,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切腹的重点在于安然而沉着地完成这一整套仪式,而不在于真的血淋淋剖开自己的腹部。武士们往往用扇子或木刀来替代利刃,只是做出切腹的动作来而已——据说“忠臣藏”四十六人当中,只有原本在赤穗藩中身份较高的大石良雄等数人是真的切腹,余者皆仅用木刀在腹部略略比划一下罢了。

摘自《知日·武士道》特集,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想了解更多关于灵魂新闻信息,请关注880手游!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www.880sy.com/gl/43804.html